本文目录一览: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古筝右手悬腕大指摇,是继右手扎桩大指摇之后,因乐曲技术升华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摇指技法,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传播,这种悬腕大指摇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风格的古筝作品中,逐渐成为最方便、最快捷、音色最统一,并最受全国各地习筝者喜爱的一种摇指技法。
悬腕摇是不可以完全取代扎桩摇的。即使音色相同。考级的时候人家不会给你过。还有啊,悬腕摇手会酸。打个比方,一首曲子,很长的那种,你用悬腕摇(特别是高级别的曲子,摇指非常多),不一会儿就谈不下去了,而你用扎桩摇,不论怎么长,你总是可以勉勉强强的弹完整首曲子。
直接练习悬腕摇可以的。 悬腕摇是不需要任何支点,是在扎桩压腕摇指基础上完全靠手腕的控制和力量来完成的摇指,这种摇指摆脱了扎桩的局限,小指放松并自然收拢,使力点完全在大拇指上,义甲与琴弦成90度,完成自前岳山到码子之间任何地方音色的要求,如游动摇弦。
练古筝的摇指的方法:均匀 首先,我们可以得知的是,摇指主要是由两个指法组成,即”托“和”劈“。而”托“是古筝弹奏中最常用的指法,那么造成摇指时的指力不均的罪魁祸首就是”劈“了。很简单,照使用频率来说,“劈”的使用率比“托”少,如若按照手指的正常惯性去弹,自然会造成指力不均。
拇指摇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摇指,是用大指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托和劈拨弦。
1、关注音乐教育:可以从教育角度出发,比如《基于曲式分析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先确定一个大方向,比如你感兴趣的音乐类型、时期、作曲家等。第二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过的内容,找到研究的空白点。第三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确定一个具体的论文题目。
2、“从《歌手》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挑战”“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与实践”“古风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策略研究”总之,选题目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经验,从专业视角出发,找到一个既有深度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这样,你的论文不仅能顺利完成,还能给他人带来启发和帮助。
3、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演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本文回顾了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从乐器的改造 ,曲目的创新以及技巧的提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 ,并指出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是指导古筝艺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俗话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
2、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