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工学中的材料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冶金工程专业,主要学习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冶炼工艺制定、工程设计、测试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工业设计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3、冶金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物理化学、金属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无机化学、金属学及热处理、冶金基础理论、冶金工艺学、冶金设计基础、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实验基础等。
徐元森和邹元爔等系统地研究了含钛高炉型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矿物组成,探明了含钛炉渣在高炉冶炼条件下变稠的机理,在1立方米小型试验炉上进行试验时,根据徐元森的建议,创造性地采用了特种吹炼风口,解决了高钛渣堵塞炉缸的技术关键,为攀枝花钢铁公司高炉设计和冶炼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资料和理论依据。
在包钢高炉渣中提取稀土元素,邹元爔提出用硅铁还原法,制造出“包钢第一号合金”,这一创新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年代初,邹元爔协助周仁开展球墨铸铁研究,获中科院科学奖。1953年,与周仁等对包钢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高炉设计和冶炼理论分析数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还进行了从高炉渣中提取硅铁稀土合金的硅铁还原法研究,取得成功。
年10月6日 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3~1937年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37~1938年 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冶金室练习生。1938~1939年 任资源委员会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1939~1941年 任资源委员会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1942年 任资源委员会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
邹元爔(1915—1987),字立清,平湖乍浦镇人。中科院院士、冶金和材料科学家.父邹宏宾,号窥镜,以字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博物硕士学位。在日本与陈仲权交游,加入同盟会。擅诗词、围棋。回国后,至杭州创设教育讲习所,任所长。为浙江师范教育之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