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依据这两个前提,在理论上已足证明常变是道德必然的性质,从(一)讲起来,宇宙间并没有常住的状态;所以道德本体也是不住的变化。从(二)讲起来,宇宙间没有绝对独立的事物;道德既然关联外界,还要顺应一切;所以不得不跟着它变。 就是在事实上面,也很容易看出这种情形。道德本由人造。
2、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
3、“五四”运动爆发后,俞平伯参加北大学生会新闻组,在北京街头散发传单、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新潮》第1卷上发表了《中国神圣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和《我的道德谈》等文,竭力反对封建的神圣思想和三纲五常。又撰写了《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分析、批评当时反对新诗的社会论调。
4、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1、以下是俞平伯先生的主要作品目录,涵盖了诗文理论、古代文学研究、词曲分析以及对《红楼梦》的深入探讨。首先,我们看到《俞平伯(代前言)》,这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概述,可能包含了创作理念和学术追求的介绍。接着是现代诗文论,探讨了白话诗的发展条件和当时社会对新诗的认知。
2、俞平伯的诗(愚庵)、俞平伯的新诗集(沈从文)、《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录)(朱自清)等,探讨了他的诗歌创作与新文学运动。
3、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
4、如果你对个人历史有所追求,可以研究黄遵宪的《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精)》,或是张学东的小说评论集《应酬:张学东短篇小说名家点评(1999-2009)》。
5、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红学家主要指的是对《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专家学者。著名的红学家包括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 俞平伯:他是现代红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俞平伯红楼梦论文集》等作品。
刘心武,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红学研究者,以《班主任》和《钟鼓楼》等作品广为人知,90年代后在《百家讲坛》推广红学,对普及红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胡适:中国现代学者、作家,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评论有很深的造诣。 吴宓:清末民初学者,曾经对《红楼梦》进行过深入研究。 俞平伯:中国现代著名红学家、诗人、散文家,在红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