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自1999年起,戴洁教授在苏州大学担任教授,2001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也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协会的理事成员。戴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无机及配位化学,尤其是具有光电性质的有机-无机杂化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结构研究。
2、年苏州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武汉大学无机化学研究班结业,1992-1993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理学部客座研究员、1995-1997年日本近畿大学理学部客座研究员,同期获理学博士。1999年任苏州大学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具有光电性质的有机-无机杂化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材料,及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
3、以下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学部论文: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CrystEngComm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报道了以TTF四羧酸为配体采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讨论了影响聚合物结构的因素,所有在室温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维的,而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二维和三维的配位聚合物。
自1991年起,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在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积极承担了包括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促进了实验室的快速发展。
年3月5日至9日,北京大学高松院士和中科院高能所柴之芳院士率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一行12人来到南京大学,对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出席了评估会,并对专家组的指导表示了衷心感谢。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立足于基础研究工作,其主要学术方向紧密关联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领域,实验室专注于分子基材料的组装,致力于开发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导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开关、手性分离材料和纳米器件。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依托于南京大学,其创建历程始于1988年,由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发展壮大而来。自1990年起,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展示了中国在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放与合作精神。1991年的国家验收,标志着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
刘琦是一位男性教授,现任职于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他出生于1962年1月,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93年7月,他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四年后,他在2004年12月再次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荣获理学博士学位。
刘琦的学术历程 1982年7月,刘琦在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圆满完成了学士学位的学业(毕业于该校);紧接着,同年8月,他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被分配到四川省内江市委党校,担任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领导学等课程的讲授工作。
年在北京大学进修,1998年8月取得副教授资格,2004年至2007年在湖南大学读硕士,获法学硕士学位。
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
刘琦:(19810——?),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湖北枣阳人。曾就读于枣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刘琦于1984年10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感受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立志能尽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的人的生活。
刘琦考研英语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刘琦,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家。
1、苟少华,男,1964年9月生,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他曾赴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于谢菲尔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开展合作科研工作。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教授,并兼任国际超分子科学与技术大会国际组织委员。
1、年7月31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30年 光华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30—1931年 任孝友中学教员。1934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36年 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 任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1937—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张青莲(1908—2006),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研究有重要作用,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著作有《重水之研究》论、《无机化学丛书》等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3、张青莲(19031-2001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
4、年8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6年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1921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
1、朱琴玉博士,一位在无机及配位化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她以教授身份,同时也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她毕业于南京大学,开始了她的学术生涯。在她的研究领域内,她在Inorg. Chem.和J. Phys. Chem. B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五十篇论文,展现了她在无机化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
2、以下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学部论文: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CrystEngComm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报道了以TTF四羧酸为配体采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讨论了影响聚合物结构的因素,所有在室温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维的,而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二维和三维的配位聚合物。
3、图书资料室藏书丰富,涵盖了化学化工专业的重要期刊和工具书,包括历史悠久的美国化学文摘和多卷本的大型工具书,如Gmelim和Beilstein’s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