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 舞貔貅是吴川市梅菉镇特有的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猛兽,据说比狮子更威猛。舞貔貅由数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层人塔。第一层由28个大汉组成底层,再由8人叠成第二层,8人组成第三层。貔貅(由2人扮演)从人梯登上“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
2、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广阔领域中,";八音";象征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集合。而在广东湛江的古镇安铺,流传着一种有着80多年历史的独特器乐艺术——安铺八音。据说,这源于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的创新,他将本地民族特色融入其中,以曲目如《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基石,构建起丰富的音乐画卷。
3、湛江的红土文化瑰宝:傩舞 在广东湛江,流传着一种被尊称为“舞蹈活化石”的古老艺术——傩舞,其独特的走成伥形式源自中原及闽南地区,主要在雷州市的附城、松竹、南兴、杨家、白沙、客路等镇区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或逢神诞之日,人们会举行这一仪式,主要目的是驱邪避灾,祈求平安,接纳吉祥。
4、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但是在湛江却不同。
5、雷州半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近、现代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又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以参考或引用的主要文献,列在论文末尾。引用应该另起一页,标注方法应该是《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文:书名-作者-出版信息(版本地点、出版社、版本时期):作者-书名-出版信息对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核实。
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要跟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日趋合理化。近年来研究成果呈明显增势,各种学术论文、著作不断涌现,从公开发表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旅游、地理、历史和其他相关报刊、杂志(以学报为主)上刊登的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论文,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最多。
东岭村的“考兵”傩舞在1992年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收录,1998年,羊城晚报的颜长江主任观后称其为“中国文化活化石”。中山大学的康保成教授也对东岭村的傩舞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陈瑜文人在《民俗曲艺》发表论文,东岭村的“考兵”傩舞在国际民俗摄影领域也获得了多项荣誉。
东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其祖先从北方迁徙至福建莆田,随后在明朝时期进入湛江,并在明末最终在此地定居下来。东岭的";考兵";傩舞面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考证,这些面具最早在明末清初时期雕刻而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些宝贵的面具平日里被精心保存在村中的灵冈庙内,供人瞻仰。
将这一舞蹈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自那时起,东岭村和其独特的考兵傩舞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媒体的目光。2009年元宵节后,东岭村的考兵傩舞频繁出现在《湛江乡情》、《湛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并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东岭村的考兵傩舞面具,源自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保存于灵冈庙内。每逢元宵节,考兵傩舞会在元宵拜祭祖先仪式上进行,由五位将军、土地公、土地婆共同参与,以驱邪纳福,祈求国泰民安。东岭村的考兵傩舞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影响,传承其特色,并保留了中原地区流传的祭祀仪式,以驱鬼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