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2、小说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其次,余华可能想要探讨生命的意义。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相继去世等重重打击后,依然坚持活着,这可能是在探讨人在面对苦难时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执着。最后,余华可能想要表达对人性的深刻关注。
3、作品以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与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为焦点,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人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非为了外在的功利所驱动。书中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福贵的家人生离死别,展现了一种超乎常理的悲剧色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