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生物催化剂技术作为化学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其在化学合成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产业界对新产品的需求、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新技术和科学发明的推动,共同促成了生物催化剂的应用。尽管生物催化剂在高果糖玉米糖浆、甜味剂生产以及抗癌药物生产方面展现出潜力,但其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它们的复合体,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其中,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温和性、活性可调节性、相关性以及易变性等特性。酶催化作用实质在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生物催化剂是酶。酶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定义和功能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在生物体内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如代谢过程。它们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使得反应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迅速进行。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只对其特定的底物进行催化。
广义是指由生物产生用于自身新陈代谢,维持其生物的各种活动。工业用生物催化剂是游离或固定化的酶或活细胞的总称。它包括从生物体,主要是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酶的游离酶或经固定化技术加工后的,以上统称为;也包括统称为的游离的、以整体微生物为主的活细胞及固定化活细胞。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对低温充放电性能影响》研究了通过优化正负极材料粒径和碳包覆方式,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性能。 《车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的现状及探讨》分析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回收技术与梯次利用方案。
《2020年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大会学术会议综述》 -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年第004期。论文围绕新能源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展开,讨论了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及新型二次电池等体系,为推动领域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加深了研发人员对新能源动态、市场需求及前沿技术的理解。
非晶态纳米硅粉制备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对非晶态纳米硅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综述,包括机械球磨法、化学还原法、溶剂热法、液相急冷法和气相沉积法等。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经济性和工业化可行性。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
张其翼博士参与了国家“九七三”项目《Ca-P生物材料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并负责完成了校青年基金项目“医用金属材料表面活化的新方法”。同时,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材料表面掺杂微量锌的活化膜的研究”。在科研工作方面,张其翼博士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李克玉先生,50年代毕业于天津艺术学院,专攻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贾化清。在国画领域,他也有所建树,曾师从沈义、张其翼、蒲佐、孙其峰等名家。他现任要职,是中国三峡画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翰园碑林的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会员。
CO2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协同作用下生成CO2吸附态,具有反应活性。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协同作用下形成解离吸附态Zr-OCH3和Zr-OH,然后M-CO与Zr-OCH3反应生成DMC。
摘要 采用等体积浸渍-沉淀法制备了ZrO2/Al2OK2O-ZrO2/Al2OMgO-ZrO2/Al2OV2O5-ZrO2/Al2O3负载型复合载体,并以负载型复合载体负载Cu-Ni 双金属制备了催化剂。用CO2-TPD、NH3-TPD 、H2-TPR和微反应技术表征了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酸碱特性、还原性能和催化活性。
李金龙在化工领域做出了显著的学术贡献,他的研究论文涉及化工设计教学、化学反应工程、环保技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他的部分论文摘要: 与贾丽华、隋国哲合作,他们探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该研究发表于2010年的《化工高等教育》上,深入剖析了教学方法的革新策略。
化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科学,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从古代炼金术士的炼金实验,到现代实验室里精密的化学反应,化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它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还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当今社会,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张洪沅在化学工程领域的贡献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著展现出来。他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从基础的反应速率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开发,都体现了他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他的论文“接触硫酸法反应速率的研究”于193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论文摘要集中发表,这标志着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