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2、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
3、自古以来,每个朝代最不缺的就是文人怨客,虽然他们大部分无缘朝堂,但是他们对于帝王的言行举止,行事作风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因而,暗中讽刺的诗词从未断绝,这一点从《诗经》中就可以窥得些许……在《诗经》中,周朝的诗人怨客们虽然少有能如唐朝魏征那样能直言纳谏,但暗讽曲指却是首开一面。
1、“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宋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最为妥贴。他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
2、赋:赋是通过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和情感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例如,《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兔罝于苇,室家之宜。”通过对鹤和兔子的描写,表达了室家的宜居之处。赋的特点是以事物为载体,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动物或人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