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摘要: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主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步行式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等,和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效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当地环境。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因此,步行式灌溉技术可以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有效结合,都通较为简便的组装和配置,来提升灌溉工作的机械化操作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种植和生产的工作效率。
第一个环节是从水源,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提高输水的效率,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第二个环节是灌溉水在田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对应的技术称为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第三个环节是作物对田间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为典型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建设质量较差,工程设施不配套,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
该工程的浆砌石坝为M10浆砌块石重力坝,坝顶高程321m(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石坝上游坝坡为1:0.1,石坝下游坝坡为1:0.7,坝顶宽度为0m,坝轴线长度为391m,坝底高程307m,最大坝高14m。
浆砌石坝施工方案的撰写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材料准备 砌筑石料:应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的岩石,抗水性、抗冻性、抗压强度等需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砌筑面石需加工至满足设计要求。 砌筑砂浆:需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号,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根据《浆砌石坝施工技术规定》SD120-84(试行),浆砌石护坡施工需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首先,砌筑工作应分层进行,每层均需坐浆,确保砌筑质量。砌筑时,应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在块石砌筑过程中,应选用较为平整的大块石经过修凿后作为面石使用。
第8章关注水质处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确保雨水的水质达到可利用标准,保障用户健康与安全。第9章聚焦调蓄排放,通过合理设计调蓄设施,实现雨水的有序排放,防止城市内涝。第10章至第11章分别从施工安装和工程验收两个角度,为雨水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操作指南和质量控制标准。
雨水的储存与回用在雨水储存与回用中详细描述,包括储存设施、供水系统和控制方法。水质处理是规范的重要部分,水质处理章节涵盖了处理工艺、设施和雨水处理站的建设。最后,调蓄排放关注如何平衡雨水的储存与排放,以及施工安装的施工安装环节,包括地下设施、透水地面和管道设备的安装。
雨水利用工程作为水综合利用的一种新型系统工程,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缺水地区,虽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但总体而言,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待研究的问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