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归纳起来包括两类:一是由静、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缝,二是由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陷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引起的裂缝。 在砌体结构的建筑中,砌体裂缝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
2、在房屋中出现大空间砌体结构现浇板时,应严格控制伸缩缝的间距。地震时,如果房屋的高宽比太小,则在宽度方向房屋的刚度相对比较小,容易在这个方向产生破坏,同时容易使整个建筑产生扭转破坏,这将严重导致现浇板的开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表4也给出了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3、砌体结构中非承重后砌隔墙与承重墙、柱连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60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柱内不应小于50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体与主体结构沿墙高每隔500mm~60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应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7度抗震设防时宜通长设置。
4、抹灰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即可。用粉刷石膏抹灰时,粉刷石膏水化后,主要生成呈网络结构排列的二水石膏晶体,与加气混凝土材料的多孔结构配合协调,具有良好的整体强度,同时粉刷石膏凝结时产生的微膨胀性,加强了抹灰层与加气混凝土墙表面的咬合能力,使抹灰层不易收缩开裂和空鼓。
5、住宅楼墙体温度裂缝的原因分析和控制方法?砌体温度裂缝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砌体结构温度裂缝通常有以下特点和规律:即具有顶层重、下层清;两端重、中间清;向阳重、背阴清;现浇重、预制清;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等规律。
6、丝网加射钉绷紧,钢筋网片必须放在超厚的抹灰层中间。抹灰前墙面应浇水,在常温下一般隔夜进行浇水两遍即可,对气候和操作环境变化大的,应根据实际酌情掌 握。水泥、砂、石灰、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质量要求。严禁使用强度和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细砂和特细砂以及受冻过的石灰膏等。严格控制砂浆配比。
在实际情况中, 建筑的钢筋和模板等因素都会对混凝土骨料的沉降造成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 就会形成塑性沉降裂缝。此外, 施工的质量也会对塑性沉降裂缝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模板没有进行正常规范的绑扎操作, 也有一定的几率会使建筑结构出现塑性沉降裂缝。
这是结构受荷后产生的裂缝,施工中主要是楼板上施工荷载超载如:普通粘土砖堆放集中,塔吊吊运材料下落时吊笼对楼板的冲击等。 (8)模板的`拆除。 现浇板在未达到规定的拆模强度时拆除模板或支架,此时楼板的承载能力低于设计允许荷载,使楼板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受荷产生裂缝,这是结构受荷引起的裂缝。
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产生一些结构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0斜裂缝,板端负弯距较大处的板面拉裂缝等。
例如在水泥混凝土结构配比中,对各类原材料、水、外加剂等因素控制不当,结构物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产生裂缝[1]。 2由环境原因引起的裂缝 水泥混凝土结构环境原因引起的裂缝,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泥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结构物引起的裂缝。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大体上有设计上对房屋的构造处理不当,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收缩和温度的变化,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等。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裂缝的解决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变形引起的:如收缩、膨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部荷载引起的:混凝土养护不当;外添加剂问题等引起的裂缝。
1、在水泥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原材料本身以及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水泥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2、大体积混凝土从浇注时起,到达设计强度为止,即施工期间产生的结构裂缝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造成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水泥用量多,结构截面大,因此,混凝土浇注以后,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混凝土温度升高。
3、但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楼板裂缝轻者影响美观,重者破坏房屋结构的安全性,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房屋的正常使用,特别是一些住宅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等。根据对一些住宅小区的调查来看,现浇楼板裂缝大都发生在楼板表面,有的是表皮裂缝,有的是混凝土自身裂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