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王扬宗的论文广泛涉及科技翻译、文化交流、科学思想史、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挖掘。
1、晚清民初的学术研究中,张曙军,又名张昭君,于1970年10月出生于山东淄博。他是一位拥有深厚历史学功底的博士,目前在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担任副教授一职。他的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以及中国儒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上。
2、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注脚。
3、毛奇龄和清初的钱谦益、王士桢、吴伟业、朱彝尊、陈维崧等等大家一样,在诗文词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毛奇龄的诗作,体式多样,不乏佳作。如五绝《览镜词》:“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咏叹年华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
1、何益忠,1968年出生于重庆市酉阳,是一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学者。他在教育界担任着重要职务,目前是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他的学术生涯起步于1995年,那时他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历史学硕士学位,随后在2006年进一步深造,荣获了博士学位。
2、本文以《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为题,深入探讨了1843年至1914年上海开埠期间,老城厢这一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与社会演变。老城厢作为上海的发源地,拥有逾七百年的历史,孕育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繁华的商业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3、作者简介: 陈丹燕 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4、他在此期间改编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和故事片《开枪,为他送行!》等作品。近二十年来,沈寂的创作重心转向长篇小说,他以老上海为背景,创作了诸如《上海大亨》、《上海大班》和《上海大世界》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