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陈永林的学术著作丰富,如《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1965)和《新疆的蝗虫及其防治》(1980)等,对我国生态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贡献卓著,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以及众多蝗虫分类和生态学家。
这就要说到新中国以后的治蝗工作。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人:马世骏。马世骏是山东兖州市人,1937年毕业于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后又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
我国最早的治蝗专著出自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44中的《除蝗疏》。这本书系统地记载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扑杀方法等内容,为后世解决蝗灾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除蝗疏》中,徐光启详细描述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如其食性、迁徙规律、繁殖周期等。
为提升公众对此的认识,赵昆、张欣杨、尹学伟和张龙四位作者辛勤工作,精心采集了北京地区的常见蝗虫样本。他们对这些蝗虫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并整理编纂成了一本名为《北京地区常见蝗虫原色图谱》的著作。该书详尽地描绘了北京地区20种常见蝗虫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我国治蝗的奠基人是生态学专家马士俊院士,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成归国,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他在经济生态学方面成果丰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等理论,为我国防治蝗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所以我们现在对蝗灾没有感觉,是因为有前人的努力,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灾害。
1、蝗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生态失衡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蝗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持续的干旱和高温会导致植被减少,地表裸露,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降雨量减少时,地表湿度降低,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
2、蝗灾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干旱的气候条件: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宜蝗虫的生长、繁殖和存活。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是蝗虫产卵的理想条件。蝗虫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蝗虫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其卵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雌蝗虫每20天可产卵一次,每次产卵量可达200300粒。
3、干旱原因:在环境方面来看,导致蝗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干旱而造成的。因为在干旱的环境下,蝗虫的生长繁殖以及存活都是非常有利的。蝗虫产卵的时候,一般是会将卵产在土壤当中,而坚实土壤,含水量在15%左右又为蝗虫最适产卵的环境。
1、干旱。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蝗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气候变暖。
2、除了环境和气候因素外,虫密过大也是导致蝗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家J. Buhl等人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蝗虫密度过大时会形成有序的群体行动,这种群体行为有助于蝗虫跨越不同的栖息地,使得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引发大规模的蝗灾。
3、农村小河蚂蝗泛滥的原因如下:环境污染: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为蚂蝗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蚂蝗的生长繁殖,一些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也会导致蚂蝗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