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红山文化论文篇1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摘要:红山文化玉器是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代表,在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完善。红山的先民们在制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琢磨、圆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 方法 ,同时还能成熟运用双面雕、钻孔、掏膛、镂空、线刻、抛光及装饰技巧。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一种重要的古文化现象,它大约存在于五千年前,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得名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红色山峰——红山。据传说,这座山的名字来源于九位仙女在此洒落胭脂的故事。在20世纪初,红山地区的文化遗存开始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
在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源中,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其考古学价值不言而喻。雷广臻教授倡导,研究红山文化需要创新视角和方法,以社会管理系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社会结构与活动。
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发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这使得红山文化确有玉器的论断得以确立。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提交的论文确认了这些发现属于红山文化。
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30年对西辽河流域遗址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相关论文。然而,日本侵略时期,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后,红山文化区域遭受军事戒严,直至1932年至1935年,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发掘了红山后遗址,大量文物被带回日本。
营造法式是了解宋代建筑的专著,成书于故宫建造之前,天工开物是明末关于技术的书籍,从这两本书选择,当选后者。但《清工部工程营造则例》为更好的选择。
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揭示了元代木工技术的精妙,与《营造法式》相互映衬,为我们理解宋元建筑提供了珍贵线索。 《木经》——北宋匠师的智慧结晶 作为中国最早的建筑专著,《木经》以其独特的视角,见证了宋代木构建筑的巅峰,尽管是民间著作,却对建筑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民要术(杂类)、营造法式(主要是建筑方面)、梦溪笔谈(杂类)。在机关方面不得不说墨家。墨家以机关见长,涉及的范围有声学、力学等,推荐看看《墨经》。还可以看看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里面也有不少不少关于物理、化学方面的记载。
明代计成著作《园冶》,亦名《园牧》,是我国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其中所提\“巧在因借,精在体宜”之原则,对后世颇有启发,影响深远。《营造法式》我国古代建筑学专著,北宋李诫奉敕编修,共36卷。《天工开物》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介绍工业农业技术的专著。明代宋应星著。共18卷,分3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