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对广西竹种及其栽培的研究中,Q.H. Dai和C.F. Huang在1984年发表于《竹类研究》期刊的论文中,引入了名为“毛算盘竹”的新物种,其学名是Albo-hispidula。
绿黄色的竹秆在阳光的哺育下,闪闪生辉,竹秆中间的金线条纹画龙点睛,灿烂耀眼,整丛竹子犹如鹤立鸡群,表现出竹子篷勃向上,虚心有节的高尚品质,和雕刻在石景上的韵字互相烘托。
青竿竹的参考文献如下:Bambusa tuldoides Munro在《林奈学会年刊》26卷93页,1868年发表;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第10页,1953年发表;Chia等人在《Kew植物学通报》37卷4期,第593页,1983年发表;香港竹谱在第51页,1985年发表。
综上所述,大眼竹的学术名称是Bambusa eutuldoides。它在多个文献中被提及和描述,包括《岭南大学科学通报》、《香港竹谱》、《广西竹种及其栽培》和《中国竹谱》。这些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关于大眼竹的详细信息。
鹅毛竹,学名为Shibataea chinensis Nakai,首次在1933年发表于《日本植物学杂志》(Journ. Jap. Bot.),编号为9:81。它在中国植物图说的禾本科部分被详细介绍,收录于1959年,具体页码为111,图81号。在1976年的《江苏植物志》上册中,鹅毛竹也有提及,其页面为161,图257展示了该竹种的形态特征。
后来,在1985年和1988年,Fargesiadecurvata的描述被再次引用和讨论。在Journ.Bamb.Res.的第4卷第2期,Yi提到Fargesiadecurvata,并编号为22,附图在第6页。随后在该杂志的第7卷第2期,Yi再次提及此物种,并编号为15,同样附有图示。
1、在探讨国外园林建筑发展的参考文献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胡永红与黄卫昌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中,详细介绍了美国植物园的特色与管理经验,为上海植物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