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
2、我国建立在“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首先需要转变社会保障是对人的怜悯、恩赐的观念,视社会保障权为国民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国家应尽的责任,是对人们的关爱、对人们自主与发展的关注,人们的发展最终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实现国家与国民的共同进步。
3、和谐社会中不存在阶级的差异,社会等级制度等问题。消除阶级矛盾意味着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权阶级,社会的任何组织活动都是公正公开的的,社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4、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5、二级标题指的是序号为【(一)】的标题,一般和正文字体大小一样,单独一行,也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指的是序号为【 】的标题,一般和正文字体大小一样,字体一样;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
6、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第6册 《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清光绪二十七年 评价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以后世中国的观点看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签订者,长期被称为“卖国贼”。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说起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以说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包括《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
其他关于李鸿章书籍可参考:韦息予:《李鸿章》,中华书局,1931年。叶桂生、刘新建:《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年。周军、杨雨润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尹福庭:《李鸿章》(中华名将系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跨越了道、咸、同、光四朝,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既是清朝的柱石重臣,又倾向资本主义;既忠实于传统营垒,又颇具改革精神。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影响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本书精选了咸丰、慈禧、同治、光绪等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刘铭传等。这些人物在晚清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政治决策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频繁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涉。在清政府时期,外务事务多由他处理,与诸多外国人士建立了联系。这些人物包括洋枪队的领袖华尔、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相关内容可参考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军事:该运动积极倡导新式军事工业,致力于训练现代化军队,并着手建立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力量。 经济:在经济领域,洋务派大力推动民用企业的创办,涵盖轮船、铁路、电报、采矿和纺织等行业。
2、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发起的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它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创办军工企业:洋务派倡导“自强”,借鉴西方技术,运用大机器制造,不仅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助力清政府自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创建近代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目标,洋务派通过官商合作、官督民办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了清朝的几艘舰艇,又从列强那买了几支,成立了一支小海军,但始终没形成战斗力,导致日军基本没怎么派军舰在中国进行海战,最多是打打沿海的炮台,全部海军去打英美在亚洲太平洋的海军了。新中国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现在有:东海,南海,北海三支舰队 参考资料: 打这么多字,真累。。
4年,清廷决定加强海防建设,正式组建新式海军。从1875年至1885年,大清帝国建成几支新式海军,其中包括相继建立起的福建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和北洋海军,并于1885年10月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任总理,庆郡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任会办。
在战斗中,北洋海军的舰船损失惨重,指挥官邓世昌等将领壮烈牺牲。这场战役之后,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标志着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失败。从威海卫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近代化海军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4)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
第一个问题,海权开始丧失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水师不堪一击,海岛甚至内陆城市都被攻陷。其实当一个国家的海军无法出洋,就说明海权开始丧失,这个情况在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之前。
海军公所 海军公所,又称水师衙门,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座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的指挥机构。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代表性文物遗址,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