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前人对普洱府地区茶叶方面叙述较多,从栽培管理、采制加工、花色品种、产品流向等,都较为详尽、表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当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山区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普洱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气温15℃—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湘西南花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一)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 花瑶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
苗族最早最久远的源头是上古时期居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蛮集团。
苗族姓氏的渊源单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风姓。据传,苗族源于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她的名字在苗族中得到了传承和尊崇。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女娲的后代中有以她的名字为姓氏的,被称为女娲氏。
分布于今湖南西部和黔、川、鄂邻接处的沅水上游地区,由沅水源头的雄、■、酉、沃、辰五条溪流得名。五溪为群蛮荟萃之地,唐末诸蛮于此攻城略地,朝廷无力镇压,遂授诸蛮酋为刺史。⑦西原蛮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①。因唐初于其地置西原州而得名。
所以,在今天,有的人群自认应单独算成一个民族,但未得到国家承认(比如云南克木人、贵州穿青人等)。苗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虽然自古以来不断迁移,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分化融合,但其传统仍得到保留,在明朝时期,苗族已经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同时,其分布地域也不限于某一省。
但是现在湘西州的凤凰与吉首都在古城上做文章,在苗族巫傩传统上做文章,因此应该错位发展。现在苗家的历史源头、武术、农耕等文明尚未发掘,所以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定位,主要展示苗族的历史渊源,将蚩尤文化园打造成苗族文化的发源地纪念,像炎帝陵一样。
1、唐朝时期设置的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等,都是苗族的聚居区。这一带的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便充当了羁縻州刺史。
2、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3、苗族医药文化在神话传说中有着丰富的原始医药文化,如";神农尝百草,始创医药";,被认为是苗医学的起源。苗族医药文化通过苗巫师、理老、歌师在诗词、古歌中的传承,得以延续。民间认为,苗药和药方由";药王爷";传授,他是一位能飞行、为苗民寻找药方的神人,他的形象在歌谣中被描绘得生动形象。
4、歌谣与口诀的传承:苗族村寨中流传着诸如“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等歌谣,这些歌谣不仅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医药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蕴含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智慧。
5、严重枪伤经敷药后不但可生肌,而且可使子弹退出。熊希龄曾对此称赞说:“子弹无足自退出,全凭苗医华佗功。”因苗医疗效显着,贺龙元帅在湘鄂川黔边区进行土地革命斗争时,也多次指示部队“要动员苗族医药师随军前进”。在苗医的发展史上,有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着“巫医合一”的特点。
1、关于苗族文化的深入探讨,我们推荐一本由韦茂繁等专家编著的著作,它详细记录了这一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该书名为《苗族文化的变迁图像》,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11月1日首次出版,是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全书共计250页,字数达到了220,000字,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深度的内容。
2、以下是关于《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这本书的详细信息:这本书名为《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专门探讨了苗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作者是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写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系列的一部分,展示了对这一少数民族群体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