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若宫俊司在学术领域发表了两篇重要的论文。首先,他探讨了";角膜异物:角膜创伤的特性";(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 2002 年的海报发表)。这篇研究深入分析了角膜受到外来物质影响时的特性和创伤机制,为理解和处理这类眼部创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首先在迷惘的一代与信仰崩塌的文化语境中。其次对“创伤理论”与“创伤写作”的研究能够挖掘出文学的社会功能。最后创伤理论的核心被认为是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的动机。
创伤与冲突紧密相连,压抑与释放之间的冲突是创伤理论的核心。晚年时,弗洛伊德提出了结构理论,将视角转向不同心理结构之间的冲突,解释创伤后的异常表现。在1916年,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创伤理论,认为创伤是一种体验,不一定实际发生。这种体验是一种强大刺激,导致精神运转方式持续失调。
语言与创伤:创伤会导致语言转化的障碍,使个体难以将创伤感受转化为象征符号,陷入困境。语言表达受到抑制是创伤理论中的关键点。性与创伤:性是创伤的重要关联因素,无论是性诱惑、侵犯还是拒绝,都可能成为成年后心理症状的触发因素。
在科研项目方面,赵冬梅更是活跃,她不仅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这些项目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她在创伤心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她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心理创伤的理解,也为实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李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心理契约和雇用关系的心理契约领域。具体来说:员工心理契约:李原对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心理契约对工作相关态度的影响,如《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和《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结构及其对工作相关态度的影响》等论文所示。
这些论文反映了李原在员工心理契约、教育动机、雇用关系和课堂教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
管理学领域: 著有《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该书深入探讨了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 与他人合著了《组织行为学》和工商管理MBA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MBA案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卷》,这些著作涵盖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核心内容。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员工的心理契约、印象管理、激励理论与实践、领导力以及工作与家庭冲突等议题。 研究成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项目,发表了如“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心理契约违背的形成过程”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
以下是李原的主要著作列表:主编作品:2006年,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三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2006年,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合著:2005年,与孙健敏合作的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原,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员工的心理契约,印象管理,激励理论与方法,领导,工作与家庭冲突等。
赵冬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创伤心理的认知层面,她的学术贡献丰富,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心理创伤的深入研究论文,总计达十余篇。
本文由刘建鸿和王锦翻译,主要介绍的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咨询师、艺术治疗师以及表达性艺术治疗师Cathy A. Malchiodi的专业背景。Malchiodi在美国儿童创伤与丧失研究院担任要职,她的临床经验超过25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各种年龄段和类型患者的实践经验。
祝卓宏,一位在心理学领域深耕的学者,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深造。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在实践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汪海燕,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北武汉人,1953年1月出生。
下一篇:论文范文两会(全国两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