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期发表的一项数学发现,描述了引力在所谓的宇宙“全息”模型中的表现。这一发现是由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尽管这一理论听起来颇为奇特,但它为我们理解空间、时间和物质如何从更深层次的物理定律中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直到今天,这一 探索 仍然困扰着理论物理学家。我们最好的两个现实模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定律——就像油和水一样互不相容。无论这两者的组合是什么样子,它几乎肯定会为宇宙揭示基础,这与我们所能想象的任何东西完全不同。
研究作者认为,引力子可能会在引力波探测器——如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中制造可观察到的“噪音”。其中一篇论文的合著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宇宙学家莫利克·帕里克(Maulik Parikh)说:“我们发现,时空的量子模糊性会以某种抖动的方式印在物质上。
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的整个宇宙是粒子的全息投影,这可能导致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论。在《 PRX Quantum 》 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Rinaldi 和他的合著者研究了如何使用量子计算和深度学习来 探索 全息对偶性,以找到称为量子矩阵模型的数学问题的最低能量状态。
1、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受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与物质粒子联系的波被称作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1923年9月至10月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
2、德布罗意波: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具有静质量,它们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然而,根据德布罗意波理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在以速度v运动时,会伴随着一个速度为c²;/v的波,这个波被称为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波的波动性表现在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上。
3、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展示了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的统一。德布罗意在1923年提出了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与动量p和能量E相关的波长λ和频率ν为:λ = h/p ν = E/h 这些被称为物质波。然而,早期对物质波的解释过于片面,忽视了粒子的本质。
4、至1922年间,德布罗意吸收了布里渊的理论,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将以太的波动性直接赋予电子,深入探讨原子理论。在1923年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连续发表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他提出,与运动粒子相应的还有一正弦波,两者总保持相同的位相。
5、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观点的科学家是:德布罗意。
1、爱因斯坦并没有发明出什么东西,但是创造出四个重要的理论,即相对论、光电效应、能量守恒和宇宙常数。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2、爱因斯坦是一位致力于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理论发现上,而非具体的发明创造。
3、爱因斯坦的发明有相对论、光电效应、定温度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和质量的等价性、电子理论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最著名的成就之一,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用于解释时间、空间和质能之间的关系。光电效应:这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明的一种现象,表明光是电磁波,并且可以被用于电力生产。
怎样才能看懂量子力学的论文? 首先,要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历史、基本方程式以及核心思想。 其次,需要熟悉相关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名词。利用书籍或者在网上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的建议是,先学习经典场论(比如朗道的那套书的卷二前几章)熟悉了经典场论的作用量和变分原理等,同时也熟悉了张量的语言。
量子叠加。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叠加原理。例如,一个电子既可以说在一个位置,也可以说不在,而是多种状态的叠加。这种叠加状态只有在受到观测时才会确定下来,呈现出所谓的“波函数坍缩”。量子纠缠。
何祚庥的《量子力学的建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虽非专业论文,作为科学随笔或科研感想,却有其独到之处。文章深入探讨了量子力学对传统物理学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作者从量子力学出发,试图用数学界评价科研的标准,寻找适用于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