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会计准则客观上扩大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动机 由于公司管理者与相关利益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的不完全以及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公司管理者有动机也有可能为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两方面: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 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 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10]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2008(8):98-11会计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蔡庆梅。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7[2]帅勇。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并且处于不同财务状况下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它们利用资产减值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财务状况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同动机与表现,进而提出研究假设。 避亏公司。
会计类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3 邓春华, 《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王春峰,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王卫东, 《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