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湖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下设的在职研究生专业,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目前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等5个专业。
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和燃气轮机技术等细分领域。热能动力侧重于热力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集控运行则关注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调度;而燃气轮机技术则专注于高效、清洁的动力装置研发。这些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研究机会,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具备广泛知识和技能的卓越工程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仅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还可以在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能源和动力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内燃机性能提高,噪声控制,热能与动力制造工艺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工测量等。这些都属于专业课,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和热能一样,三大基础课一样是基础。考研的时候大多偏向于考工程热力学或者内燃机原理。
湖南大学付建勤:勇攀科研创新的高峰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付建勤,来自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在我心中,一直坚守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要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04年,怀着对千年学府深厚文化底蕴的向往,我考入湖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面向及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他的科研成果丰硕,曾荣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年),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并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等。
2014年,陶文铨被江苏大学聘为特聘院士,并在同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1 同年,国际传热领域权威杂志《国际传热传质》庆祝陶文铨教授75岁生日,并发表了专题文章。
年由陶文铨主持的热工系列课程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等奖,《传热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2004年陶文铨教授领导的“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项目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至今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 。
陶文铨教授作为团队的核心,为研究生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已成功指导83名研究生,其中39人获得博士学位,46人取得硕士学位,这体现了他在学术指导上的深厚功底。
把【热工实验室】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多一个对研究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相关链接:陶文铨,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201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
热能与动力工程属于传统工学学科,这方面的成功人士有不少呀。而且该学科涉及面广,锅炉、燃气机、水动力、传热、辐射等等,每个方向都有许多著名人士。
1、张永恒教授,1962年3月出生于陕西靖边,汉族男性,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主任。他在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成就,包括多个研究方向与获奖成果。张教授在198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内燃机车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随后于1987年6月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业,取得工学硕士学位。
2、张永恒教授,男,1962年3月出生,陕西靖边人,汉族。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内燃机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涡产生器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化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石宗利教授、李刚教授、牛卫中教授、常立民教授、张永恒教授、商跃进教授、何忠韬教授、王顺花教授、祁文哲教授、方海荣教授等教授同样在车辆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兰州交通大学的车辆工程研究团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