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论语》中的“仁、德”思想,必须明确“仁、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要讨论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再将其思想核心与孔子的德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对《论语》中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孔子提出仁学思想之前,春秋时期已有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和《诗经·齐风·卢令》中提到的仁,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相联系。《尚书》中的“予仁若考”意为“予仁而巧”,即“巧”是多才多艺,这与《论语》中的观点一致。
1、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
2、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仁”作为孔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与其密切联系。“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4、孔子的学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仁”即同情、友爱之意,即爱人,爱人是人对自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和自我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
5、孔子仁学内涵:(1)道德主体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都在强调仁学的道德主体性,所以孔子提倡的是一种 “为己”的君子之学,这是一种内在的心性之学。
6、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仁”,即人包括了一切美德。他强调“爱人”,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他的“德治”或“礼治”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他的同情心与体谅百姓的精神。
1、关于仁义议论文篇二 做仁义之人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 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 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2、在中国,孝敬父母被视为一切美德之首。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这意味着,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很难想象他会热爱国家和人民。古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要求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尊敬其他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
3、孔子要求弟子行仁义,但不是毫无条件的。要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令自己陷入险地。这就不是行仁义,而是行愚蠢。
4、义与利的议论文如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义与利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自古以来,儒家倡导仁义道德,强调忠孝廉耻,主张舍生取义;而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也对义利之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义与利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也有了新的诠释。
5、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