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代表作品:《新孝道》个人资料朱翔非,男,祖籍山东即墨,1969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史学博士,国学大师马一浮、钱穆先生的学术传人。任职于中国历史研究院。曾任北京四中校长助理;曾任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孔阳国学工作室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陈恩林先生认为《太一生水》以“太一”为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有的哲学,《老子》以道即无,为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无的哲学。《太一生水》以具体物质形态论宇宙生成,《老子》以抽象数字论宇宙生成,分属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太一生水》与《易传》接近,但非儒家易学流派,而属于先秦数术流派。
3、何许人也?西财人文通识学院副教授也。我有幸在大一误打误撞选修了沈老师的艺术修养,就被沈老师幽默风趣又有深刻思想的授课方式所吸引了,他上课旁征博引,把死的艺术史讲的有滋有味,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他的研究也涉及法律文化,如《水与法之渊源》在2006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被张永和主编的《“灋”问》全文转载。
江林昌先生的学术贡献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学术成果奖,充分证明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地位和卓越贡献。
在此方面笔者较为赞同的是江林昌先生的观点,即认为“道”字的本义是“黄道”,即太阳的循环运行,“道”字中的“目”也可以理解为“日”,“止”可以理解为“推步”。也就是说,“道”不是人们行走的普通的道路,而是太阳的运行轨迹。
这部700多万字的断代史,填补了中国上古史的空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这部书的第二卷,是韩江苏、江林昌所著的《〈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司马谈由此形成了自己对先秦学术的系统认识,著有《论六家要指》。 司马迁后来的成就,与司马谈的史学家教密不可分。 司马迁十岁左右通习古文。所谓“古文”,既是指识读古文字,也是指诵读以古文字书写的先秦典籍。向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1、王晖是一位拥有文学硕士和史学博士学历的资深学者,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的教学领域广泛,致力于先秦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他为本科、专科学生,乃至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了包括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先秦史专题、先秦史料学以及甲骨文选读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2、教学论文1999年,王晖的论文“等级序值法在学生群体成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发表于《中国卫生统计》,增刊47期,并荣获学院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1997年,他在《广东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关于药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会”,第15卷第4期。
3、王晖教授独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资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
雒有仓,男,出生于1966年,籍贯在甘肃庆阳。他是一位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历史学博士,目前在淮北师范大学担任副教授的职务。他的专业领域主要聚焦在先秦史与古文字研究上,这表明他对古代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
成立于1982年5月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于成都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诞生。自成立以来,该学会在对先秦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起初,学会的会员规模并不大,仅有百余人,但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至上千名活跃的会员。
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这次盛会由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民族所和文管会等单位联手策划,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鼎力支持与协助。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专家和学者,共计一百多人,汇聚一堂,共同见证和参与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
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从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奠基阶段。沈长云教授,作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副会长,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知名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详实而深入的先秦历史著作。
他以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为研究焦点,详细阐述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王朝兴衰、诸侯国的斗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社会转型等内容。沈教授特别注重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对社会生活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关注了中原以外地区文明的发展进程。